观书有感写作背景

作者: 分类: 作文大全 发布时间: 2023-08-12 00:44:50

读观书有感(南宋)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,观书有感是南宋朱熹的一首诗,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感悟和思考,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观为背景,通过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,诗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小池塘,清澈的水面映照着天空和云彩,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。

然而,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则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思考。作者认为,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汲取知识,才能使自己变得清醒和明智。他引用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典故,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。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,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,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。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,将读书与自然美景相结合,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。

1、求戏为六绝句(其二

戏为六绝句作者:【杜甫】年代:【唐】体裁:【七绝】类别:【未知】庾信文章老更成,凌云健笔意纵横。今人嗤点流传赋,不觉前贤畏后生。杨王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纵使卢王操翰墨,劣于汉魏近风骚。龙文虎脊皆君驭,历块过都见尔曹。才力应难夸数公,凡今谁是出群雄。或看翡翠兰苕上,未掣鲸鱼碧海中。

窃攀屈宋宜方驾,恐与齐梁作后尘。未及前贤更勿疑,递相祖述复先谁。别裁伪体亲风雅,转益多师是汝师。清人李重华在《贞一斋诗话》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:七绝乃唐人乐章,工者最多。李白、王昌龄后,当以刘梦得为最。缘落笔朦胧缥缈,其来无端,其去无际故也。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,故尔别开异径。独其情怀,最得诗人雅趣。他说杜甫“别开异径”,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,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。

2、介绍一下宋诗《观书有感》其一(朱熹

朱熹(11301200)中国南宋思想家。字元晦,号晦庵。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。绍兴十八年(1148)中进士,历仕高宗、孝宗、光宗、宁宗四朝,庆元六年卒。嘉定二年(1209)诏赐遗表恩泽,谥曰文,寻赠中大夫,特赠宝谟阁直学士。理宗宝庆三年(1227),赠太师,追封信国公,改徽国公。

3、观书有感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

1、特点第一层(开头两句)交代观海的地点,这是继承《诗经》中直陈其事的写法,显得很质朴。第二层(“水何澹澹”至“洪波涌起”)描写海水和山岛。海水荡漾,是动态;山岛耸立,是静态,相互映衬,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;,再写草木,仍然是静态,次及“洪波”,又回到动态,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。这一层全是写实景。第三层(最后四行)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、月、星辰的气概,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,是从两个“若”字看出来的。
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,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,3、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建安十二年(207)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。东汉末年,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,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,他们南下攻城掠地,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,建安十年(205),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,袁绍呕血而死,其子袁谭、袁尚逃到乌桓,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。